改革開放標誌——十一屆三中全會
【明報專訊】今年常聽到有關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事新聞特輯,當中標誌着改革開放開始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究竟哪是什麼會議?它又有什麼重要性?
毛澤東在1976年逝世,四人幫被捕,文化大革命便結束了。1977年鄧小平復出,他原來擔任的黨政軍領導職務得到恢復,在同年8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中共)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上,更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
解放思想 實事求是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 舉行。會議解決了幾個主要的問題﹕
一)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
二)確定把工作重點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並提出了進行改革的任務。
三)提出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審查和解決中共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推動農村改革 進行現代化建設
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標誌着中國新時期的開始,它是中共建政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重要會議,它在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此外,它開闢了中國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到下個世紀中葉分「三步走」(三階段)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這個發展戰略定下目標。
文﹕香港通識教育會會長 許振隆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081209/4/9njr.html